首页 / 汽车&旅行
汽车&旅行
5个心能量,帮我们渡过难关
编辑:时尚健康 2022/05/12
汶川地震14周年,致敬重生,勇毅前行



又是一年5.12,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四年。那些地动山摇间的惊恐和失去,仿如昨日,人们在大灾大难中所迸发的勇气和大爱,从未离开。




今天也是第十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你还记得当年的自己在那段时间经历过怎样的巨大震动吗?


从5.12之后,朋友、家人、享乐、工作、环保、财富......每件事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意义。

经历了一场灵和生命的特殊课程后,我们也需要慢慢地接纳自己的心理余震重建内心世界安身之外也安心。



5个心能量

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


1.想象灾难的意识——让生活“可安全发展”

意外事件会让正常的生活被打断,陷入无序和混乱。当紧急事件发生时,我们通常会遗憾“如果事前的预警更灵敏一些就好了”;但一次安全问题过后,我们又常常会陷入“现在谈预警也没用了”的念头里,于是对灾难的预警和想象就再度被搁置了。


想象灾难,不只和灾难有关。灾难事件毕竟只占我们生活的很小部分,更多时候,想象灾难的能力给我们的是对生活更为严密的安全保障。



“灾难想象意识”是缩短“灾难反应时间”的关键催化剂

你大概听说过“反应时间”吧?是指人从收到讯号到做出反应的时间。反应速度很重要,面对紧急情况时尤其如此。


在此意义上,未雨绸缪并非杞人忧天。频发的地震让日本国民习惯了经常性的地震逃生演习,常规的反应训练在地震真的发生时变成一种顺理成章的下意识反应,避免了慌乱和无序。


灾难不只地震一种。当我们尚未被危机和灾难卷入,我们拥有一种可贵的机会——平静而理性地想象灾难的机会。如果我们保持一种“理性地想象灾难”的能力,为自己制定一套从现实行动到心理上的“应急预案”,一旦危险到来,我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一旦大大小小的紧急事件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就 有足够的自救能量可以足够快速地启动。




“灾难想象意识”:减少危险,安全增量

我们常常没时间、忘记或不情愿去想象危险,觉得离我们很远。但如果我们愿意常常花个两分钟设想一下,什么情形可能导致燃气泄露危及全楼安全?什么做法可能引起火灾?总之,什么样的“漫不经心”可能让我们或周围的人身处险境?这样,你可能就会记得出差前关掉家里的水电,在多草木的地方小心烟头的余烟......总之,让自己和他人更多一份安全。


在平静中想象灾难,并为此而做些切实的准备。这并不会令我们的生活变得恐慌,反而是另外一种积极达观的生活方式。

2.志愿服务——为自己开辟可持续的“第三度生活空间”


在地震救灾中,第一批志愿者几乎和第一批军队同时到达灾区。志愿者为救援和重建行动注入了强大的助力。它为被救助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抚慰的同时,也给志愿者本人的内心带来独特的力量和自我认同。

当灾难过去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的志愿服务变成“可持续能源”?志愿服务不只可以应急,更可以成为我们参与社会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人人都是志愿者


很多人对NGO(非政府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概念并不清晰。很多人觉得“志愿者”是一个遥远的、特别的群体


事实上在成熟的公民社会里,“志愿者”是一种并非特殊于生活之外的正常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是一种生活习惯。就像你习惯爬山、习惯做瑜伽或习惯旅行一样。对大多数志愿服务参与者而言,它甚至不需要支付额外的什么生活成本。志愿行为和普通的工作和日常行为的唯一区别是:它是一种自发性的、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行为。

我们通常习惯于听到某些政府号令才去思考和进行一些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行为。但事实上,成熟的公民社会会树立一种“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的思维方式,任何小区事务、公共事件,在等待政府采取措施的同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努力寻求解决方式。


经验显示,巨大突发性灾难事件往往能激发民众对志愿服务及NGO的关注和热情。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日本NGO成长的一个里程碑——在最初的两个月内有100万人,在12个月内累计有135万多志愿者参加救援,在日本救灾史上被称为“志愿者元年”。



5.12地震之后,我们每个人也一样重新认识了“志愿者”和NGO的意义。只要你对社会、小区公众事务有兴趣,你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形式,就像学校里组织“兴趣小组”一样,找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社会和小区做一点事。


你可以:以行动或资源支持你感兴趣的志愿服务组织

“志愿精神”的第一层次是关心社会(一群人)的事务,而不仅将目光限于个人事务。第二个层次就是成形的行动和资源支持。专业志愿服务组织有常规的全职行政

工作人员,也有非全职、志愿性的义务工作者队伍,也有物资援助的提供者。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参与形式。有时间的话,可以像大学时固定参与社团活动一样,参与他们组织的一系列义工服务行动。精力不允许的话,也可以以资源给予的方式参与。

你也可以:与志愿者团体或机构联系,登记在案,成为NGO“预备役”

军队有“预备役”,志愿者也可以有“预备队”。地震救援中有不少志愿者由于“找不到组织”陷入“有力没处使”的困境。在灾区一些城镇民政部门门口“等活儿”的志愿者就是一例。

在紧急情况下,单个志愿者当然也能发挥力所能及的效果,但组织的好处是大大增强服务的有序、持久和目的性,提高整体效率。地震救援中,也有人自发组成了一些小型的志愿者团队,集合团体的力量共同行动,这样既有效利用了大家的力量,又集合配置了资源和装备,便于快速投入服务,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工作忙碌,没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你也可以与一些专业的志愿者团体取得联系,表达你参与的意愿,将你的联络方式登记备案,以备一旦有大量 需要志愿者的事件发生,团体能迅速联系到你,你也能顺利地迅速投入服务。

专业的志愿团体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会为参与者提供一些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这也能让你的“好心”更有效地付诸实现。


3.平常心,用情感关注问题,用理性面对和解决问题

社会学家、尤其是专门研究地震(灾难)社会学的专家观察到,在大型灾难救援过程中,全社会的民众会被激发出非常多的来自情感层面的关注以及“感动”的情绪。


与此相对还有另外一种情绪:对几乎所有的行动和措施都抱着批评眼光,将焦点特别集中在应急措施的种种漏洞和不足上。

这两种方向的情绪在日常生活里也很常见。事实上,“过度的感性”和“过度的理性”都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客观认知和理性解决。


过激的“感动”情绪——遮蔽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理性和专业

面对身处困境中的人群,我们需要寄予同情,但过分的情感反应容易导致心态上过多的“给予”情绪,也就是过分拔高自己的角色,认为自己是“施救者”,过分沉溺在“舍己”的情感中无法自拔。

危机只是一时,将会比它们持久得多的则是危机后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很多人、事、机构、部门或者操作机制。现实生活是琐碎的,不完美的。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是理性、良性、可持续的、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如果一直用过分的“感动”来面对现实问题,或者总是带着过分被拔高的“感动”与身处困境的人相处,就很可能遭遇感动消失之后便无以为继的困境。

适度的情感投入+足够的理性准备——面对我们生活里的任何问题,平常 心是引导我们快速找到有效应对方式的“必备良药”。

过于苛责的标准——适度的宽容才能鼓励进步


已经做了的都是应该的,所有没做到的都是不能容忍的。不论其它人是来不及照顾到还是一时疏忽,永远用“为什么不能......”句式作永恒的责问......


生活中不乏眼光永远这样苛责的人。有时候我们追求冷静,于是生怕肯定和包容就是纵容了漏洞。但如此极度理性的同时,也可能忽视了进步的力量。对自己或对他人,适度的宽容和肯定代表着继续进步的动力。


4.“利他”精神——面对问题时让我们事半功倍

我们曾经抱怨,这是一个利己主义的时代,一切行为都被贴上了功利的标签。我们常常感叹,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不变成利字当头的利益关系。

但5.12之后,在这场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援救行动中,无所不在的“利他”和“互帮互救”行为都深深令我们触动。

有被困在某个灾区的幸存民众自发地集结,将剩余的粮食、水等生存物资集合起来整体规划分配,让所有人都安全等到了救援队到来,没有人因为物资已非常紧缺而拒绝与别人分享;很多幸存者在临时安置的区域共同居住,合作分工,让基本生活秩序得以维持;全国各地许多人都想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帮助受灾民众做点事......原来“,利他”也是深植于我们心中的,原来,在风雨面前我们可以共同担当。

“利他”精神是形成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粘合剂”,当个人力量与其它人联结在一起,就会成倍扩大,使事半功倍。

遇到任何问题时,我们可以依靠“利他”精神带来的支持,也可以用“利他”精神的能量来温暖自己。


5.正面信念提供正面能量——人性之善、爱、义是可以相信的


突发灾难让我们对生命和人性的信任被“重新激发”。就像网友所说 :“原来孩子是可以托付给老师照看的;原来街坊还是能够义无反顾地帮你照顾家人的,原来对生命的渴望真的能够支撑远超过72小时的黑暗”......



信念可以支撑安全感


5.12地震中,被埋超过72小时“黄金救援期限”却最终成功获救的生还者有很多。支撑他们坚持下来的,有亲情的鼓舞,有对家人的责任,有爱情的激励,有对“生”的强烈渴望,抱着“相信你们一定会来救我”的信念,自我温暖、自我鼓励。

生活越来越快速庞杂,我们越来越忧虑安全感的减弱,却越来越少提及和相信“信念”、“信仰”的力量。但事实让我们看见,信念可以救命,无助和绝望却会伤人。当安全感变得脆弱时,我们可以从“信任”中获得力量:信任他人的帮助,信任人群的力量,信任机会,信任自己的意志。



正向能量循环——学会珍惜身边人

“学会珍惜身边的人”,这话有点老调重弹,但灾难给我们一个机会去反思“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设想假如危机来临,谁是你最想保护的人?谁是支撑你的力量?谁是你可以信赖的人?家人,朋友,爱人或者邻里,这些平时可能被我们忽略或疏于联络的人,在紧急情况下,却恰恰可以成为支撑我们信念的能量来源。

珍惜家人、朋友、爱人,让内心的温暖能量流动起来,一旦危机来临,这股力 量会变成内心更强大的支撑力。



每日聊天室:

致敬重生,勇毅前行


连续一周内在评论区出现三次

有机会获得神秘礼品噢


采访 张晨 高岚
新媒体编辑 昀
本文原载于时尚健康

ID: shishangjiankang22


封面明星健康生活名医中医最贵族

美肤研究院心理关系吃不胖俱乐部HPV



文章推荐